當前位置:首頁 > 院校專業(yè)介紹

青海師范大學
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
主要院系: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
主要獎項:
- 學校介紹
- 專業(yè)介紹
- 生源地及學生數量
學校簡介
青海師范大學是青海省唯一的師范類普通高校。學校是博士學位授予單位、國家民委藏漢雙語人才培訓基地、全國高水平運動員培養(yǎng)院校、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(yǎng)項目單位、教育部深化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、教育部教育援青重點支持高校、首批全國文明校園、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。
青海師范大學創(chuàng)建于1956年。青海省委、省政府根據中央“就地培養(yǎng)、就地供應”的方針,成立青海師范??茖W校。1958年升格為青海師范學院,主要舉辦本科教育。1984年,經教育部批準,更名為“青海師范大學”。1994年,學校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。1997年原青海師范大學與青海教育學院合并組建了新的青海師范大學。2000年至2004年,青海民族師范高等??茖W校、青海銀行學校等相繼并入。2013年,學校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。
學校有城西、城北兩個校區(qū),占地面積1313.26畝。其中,城北校區(qū)占地1139.55畝,于2016年10月落成并投入使用,是建國以來青海省教育事業(yè)單項投資最大的建設項目。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26207萬元。館藏紙質文獻總量115.09萬冊。
全日制在校學生13450人。其中本科學生8960人,專科學生2983人,全日制碩士生1086人,全日制博士生80人,留學生41人。截至目前,已培養(yǎng)各類專業(yè)人才10萬余名。
學校設有18個學院、3所附屬中學。學科專業(yè)覆蓋哲學、經濟學、法學、教育學、文學、歷史學、理學、工學、管理學、藝術學等10大門類。擁有3個一級學科,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,10個專業(yè)碩士學位授權類別。有61個本科專業(yè),其中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(yè)。
現有教職工1234人(含工勤人員),各類專業(yè)技術人員910人。其中,教授240人,副教授328人,博士生導師27人,碩士生導師208人。
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1人,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,中國科學院“百人計劃”1人,青海省“昆侖學者”34人次,青海省“高端創(chuàng)新人才千人計劃”人才39人,青海省“135高層次人才培養(yǎng)工程”人才計劃46人。
現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,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,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,2個教育部科研創(chuàng)新團隊,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,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,3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。建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、青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院、班禪研究院等33個研究機構(智庫)。學校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,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,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,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。近年來,學校承擔國家、省部級科研項目600余項,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。
學校高原體育運動教育訓練特色突出,女子籃球隊先后17次獲得CUBA西北賽區(qū)冠軍。李春秀同學獲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10公里競走銅牌,切陽什姐同學獲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20公里競走銀牌。尹順金同學獲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馬拉松賽金牌。
學校先后與陜西師范大學、山東大學、蘭州大學、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建立對口支援合作關系。2018年,形成了以北京師范大學領銜的“團隊式”幫扶體系。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外及港澳臺地區(qū)26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關系。2014-2018年共有161名學生赴外交流學習。
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落實“四個扎扎實實”重大要求,深入實施“五四”戰(zhàn)略,大力推進“一優(yōu)兩高”戰(zhàn)略部署,秉承“勤學修德、為人師表”的校訓,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不斷提高辦學水平,努力為地方和國家經濟社會發(fā)展培養(yǎng)更多人民滿意的教師和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。 學校風采
青海師范大學創(chuàng)建于1956年。青海省委、省政府根據中央“就地培養(yǎng)、就地供應”的方針,成立青海師范??茖W校。1958年升格為青海師范學院,主要舉辦本科教育。1984年,經教育部批準,更名為“青海師范大學”。1994年,學校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。1997年原青海師范大學與青海教育學院合并組建了新的青海師范大學。2000年至2004年,青海民族師范高等??茖W校、青海銀行學校等相繼并入。2013年,學校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。
學校有城西、城北兩個校區(qū),占地面積1313.26畝。其中,城北校區(qū)占地1139.55畝,于2016年10月落成并投入使用,是建國以來青海省教育事業(yè)單項投資最大的建設項目。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26207萬元。館藏紙質文獻總量115.09萬冊。
全日制在校學生13450人。其中本科學生8960人,專科學生2983人,全日制碩士生1086人,全日制博士生80人,留學生41人。截至目前,已培養(yǎng)各類專業(yè)人才10萬余名。
學校設有18個學院、3所附屬中學。學科專業(yè)覆蓋哲學、經濟學、法學、教育學、文學、歷史學、理學、工學、管理學、藝術學等10大門類。擁有3個一級學科,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,10個專業(yè)碩士學位授權類別。有61個本科專業(yè),其中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(yè)。
現有教職工1234人(含工勤人員),各類專業(yè)技術人員910人。其中,教授240人,副教授328人,博士生導師27人,碩士生導師208人。
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1人,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,中國科學院“百人計劃”1人,青海省“昆侖學者”34人次,青海省“高端創(chuàng)新人才千人計劃”人才39人,青海省“135高層次人才培養(yǎng)工程”人才計劃46人。
現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,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,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,2個教育部科研創(chuàng)新團隊,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,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,3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。建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、青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院、班禪研究院等33個研究機構(智庫)。學校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,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,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,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。近年來,學校承擔國家、省部級科研項目600余項,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。
學校高原體育運動教育訓練特色突出,女子籃球隊先后17次獲得CUBA西北賽區(qū)冠軍。李春秀同學獲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10公里競走銅牌,切陽什姐同學獲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20公里競走銀牌。尹順金同學獲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馬拉松賽金牌。
學校先后與陜西師范大學、山東大學、蘭州大學、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建立對口支援合作關系。2018年,形成了以北京師范大學領銜的“團隊式”幫扶體系。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外及港澳臺地區(qū)26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關系。2014-2018年共有161名學生赴外交流學習。
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落實“四個扎扎實實”重大要求,深入實施“五四”戰(zhàn)略,大力推進“一優(yōu)兩高”戰(zhàn)略部署,秉承“勤學修德、為人師表”的校訓,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不斷提高辦學水平,努力為地方和國家經濟社會發(fā)展培養(yǎng)更多人民滿意的教師和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。 學校風采
重點專業(yè)
國家品牌(2個)
· 地理科學
· 數學與應用數學
本科專業(yè)
藝術學(5個)
· 視覺傳達設計
· 美術學
· 播音與主持藝術
· 舞蹈學
· 音樂學
理學 (2個)
· 應用化學
· 數學與應用數學
教育學 (3個)
· 體育教育
· 小學教育
· 學前教育
法學(2個)
· 社會工作
· 法學
經濟學(2個)
· 金融學
· 經濟學
工學(6個)
· 生物工程
· 物聯網工程
· 軟件工程
·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
· 電子信息工程
歷史學類(1個)
· 歷史學
藝術學 (1個)
· 音樂表演
教育學(1個)
· 運動訓練
法學 (1個)
· 思想政治教育
文學 (3個)
· 新聞學
· 日語
· 英語
管理學(2個)
· 旅游管理
· 人力資源管理
理學(6個)
· 生物技術
· 生物科學
· 地理科學
· 化學
· 物理學
文學(2個)
· 漢語言文學
專科專業(yè)
教育學 (1個)
· 學前教育
管理學(1個)
· 旅游管理